全国服务热线:0755-26993877

蒋介石因读错一个字影响了全国人连新华字典都改了

发布时间:2024-01-03 19:45:28作者:倍加福传感器

  各位看官老爷,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精彩内容不错过,方便随时查看。

  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,因为蒋介石,黄埔军校这四个字的读音曾经发生过改变。“埔”这个字并不是非常常见的字,除了放在“黄埔军校”这个特定的语境下,你了解这一个字到底读什么音吗?放在当时,这个“埔”也算是个生僻字了。

  这个字的最初读音并不是我们大众所读的pu,而且它本身并不是个多音字,有且只有一种正确的读音。但就是有这么一个人,因自己读错了,并未受到任何人的指正和批评,反而连新华字典都迁就他,添加了新的特定读音,这个人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蒋介石。

  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细数历史,这与最初蒋介石刚刚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有关,在一次发言中蒋介石错把“埔”字读错,本该发音bu的被他读成了pu,但当时念于他校长的身份,无人敢指正他的读音,阴差阳错,这个pu音被一直延续为“黄埔军校”的特殊读法了。

  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的身份让人如此忌惮,但很少有人知道,黄埔军校的创校者孙国父先生最初认定的校长并非是蒋介石。那么,嚣张的第一人选又是谁呢?蒋介石又是如何成功当上这个校长职位的呢?

  1884年7月9日,鲍罗廷出生于俄国西部维切布斯克省亚诺维奇的一个犹太后裔家庭。幼年时移居拉脱维亚,后进当地俄语学校学习。

  1900年,参加犹太社会民主主义总同盟,从事推翻沙皇的活动。1903年鲍罗廷听从了列宁等社会革命党人的召唤,投身于列宁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中,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,是资深的布尔什维克党,与列宁在内的中国俄共领导者交谊甚深。

  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,鲍就一直参与共产国际的工作,并负责指导过英国加入英国工党的联合战线的工作。

  鲍罗廷有着在国外如瑞士、美国、英国工作的经验,鉴于他以往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,以及他一口流利的英语以便与孙国父直接对话等等,选择鲍罗廷就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了。

  鲍罗廷:“我不知道我究竟要到啥地方去,我不知道将要做什么工作,所以我到这里来,并不是我本来的志愿,但我终于来了。终于来的缘故,第一个原因是你们的领袖和我们的领袖间有一种谅解;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是我的一种义务”。

  不仅如此,鲍罗廷通过对孙国父个人施加影响,出席各种各样的宴会、招待会、欢迎会;随后鲍罗廷协助黄埔建军,协助处理商团事件、“廖案”省港大罢工。

  支持孙国父北上,帮助筹组国民政府,收回汉口英租界。在很多时候,在很多地方,都有他的身影。

  连宋美龄都这样评价鲍罗廷:“他是一个很适合向那些外派或返回世界各地不同岗位上同志演讲、解说阐明、指导及传播政策、战术和策略的老手是一位惯于在秘密集会压力下工作的人。”

  鲍罗廷曾经作为“革命分子”,在美国、英国、瑞士、芬兰等国家活动过,然而,在1951年鲍罗廷去世后,美国《》发表的追忆文章,大部分内容只是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,可以想见其人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密切程度。

  孙国父在 1924年2月16日致契切林的信中说:鲍罗廷“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”?。就连苏联人也承认:“孙国父非常尊重鲍罗廷。合作共事和私人友谊把他们联系在一起。

  孙国父常说聘请鲍罗廷来,是为了向有着非常丰富的党的工作经验的俄国革命者学习,希望所有的党员都要以他为榜样。”

  鲍罗廷在蒋介石那里确实享有非同寻常的威望。1926年7月26日,蒋介石与留守后方的将领谈话时告诫说,今后在政治问题上,应该向两个人请教,一是张静江,一个便是鲍罗廷。

  蒋介石夸耀鲍罗廷说:“自孙国父去世以来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活动家。”?可见,鲍罗廷是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人物。

  因为蒋介石到处说他是孙国父的继承人,就导致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了他这种说法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一回事吗?

  其实并不是的,蒋介石说的很多话都跟事实有出入,比如当时陈炯明叛变,蒋介石声称他保护孙国父,但当时并没有他的身影。真正保护孙国父的功臣另有其人。

  第一位是杨虎,当时他担任陆战队司令,兼任卫队总长。他跟蒋介石的关系可不一般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来说,他和蒋介石关系比较亲密。

  他们两人是拜把子兄弟,蒋介石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跟在杨虎左右。在被叛军包围的时候,杨虎时刻跟在孙国父身边,一直护卫着他,说他是帮助孙国父突出重围的功臣一点儿也不为过。

  第二位是,在当时担任的是陆战队营长。在突出叛军重围的战斗中,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应工作。他护卫着载有孙国父的永丰舰,并且带领着将士们和岸边的叛军展开了来回激烈的交战。

  第三位是宋庆龄。在突出叛军重围的过程中,她为了掩护孙国父离开,想到了要吸引叛军火力的办法,于是带着士兵守卫在内。

  那么在突破叛军重围的过程中,蒋介石在其中出力了吗?他做了什么工作呢?既然他到处说他一直护卫在孙国父的身边,那他做的真的如同他说的那样吗?

  他其实也做了一点工作,只是跟其他三位功臣相比,就微不足道了。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派他的小弟到岸边去偷菜,解决国父的饮食问题。

  当时的蒋介石就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人物,甚至在小范围内都称不上是有影响力。

  蒋介石其实对孙国父一直以来都是崇拜的态度,他一直想见到孙国父。但直到 1905年,还是在别人的引荐下,他才终于在日本见到了孙国父。

  他当时特别不起眼,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,孙国父当时手下的得力干将有很多,比如说陈其美、黄兴、居正、陈炯明等等。

  其实蒋介石见到了孙国父,认识了孙国父,他也并没有担任什么重要的职位。当时他是粤军许崇志的手下。与此同时,他还很不讨喜,受到许多同僚的排挤。

  其实,在孙国父弥留之际,根据日夜守护在孙国父身边的人回忆,孙国富在去世之前基本不能说话了,此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,也没有喊蒋介石的名字。

  但是后来,蒋介石却顶着“唯一的接班人”的名号上任,已经当上校长了。但是当时在和政府内部也是没有担任要职,当初孙国父也没打算让他当这个校长。那蒋介石是怎么做到的呢?

  蒋介石曾经被孙国父派去苏俄访问,很多人可能以为都被派到国外去访问了,那一定是对他的工作很满意,对他这个人很器重吧?但是是这个意思吗?其实并不是的。

  因为结合当时复杂的环境,陈炯明的叛军还都在虎视眈眈,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,陈炯明还会有掉头再反咬一口的可能性。所以说孙国父不敢让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去国外,所以就派了蒋介石去。

  蒋介石在当时任一个闲职,他在军中的地位也没那么的重要,所以派他去最合适。孙国父的本意是让他去苏俄学习,但是蒋介石的本意却并非是这样,那他去苏俄到底干什么呢?

  其实在一方面,他想要让孙国父更加器重他,作为孙国父派去的代表,到苏俄访问学习,也还是为了回来之后,自己的形象在孙国父面前更上一层楼。

  在另一方面,蒋介石虽然没有在当时任什么重要的职位,但他也是一个军人,学习一些军事理论从而丰富壮大自己的一些基础。

  前面的都是铺垫,后面最重要的原因来了,那就是他想要给自己找一个强大的靠山。因为他感觉到,在军中需要扩大自己的势力,背后的“大哥”也很重要,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人物,那就是鲍罗廷。

  当时苏俄对于孙国富派来的这位代表很看重,蒋介石在苏俄也受到了很好的招待。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是孙国父派来的代表,另一方面是由于鲍罗廷对于蒋介石的看重,鲍罗廷对蒋介石交口称赞。

  因为对于当时的苏俄来说,蒋介石想要找“大哥”,苏俄也想找一个“小弟”,想找一个“自己人”。在当时,蒋介石就是他们心目中合适的人选。

  但是现实却是有些讽刺的,鲍罗廷还是看走了眼,棋输一招。斯大林没想到,在未来的蒋介石却能心狠手辣到牺牲自己的儿子。这也是后来发生的事了。

  蒋介石从苏俄考察回来之后,本来应该马上去向孙国父报告,但是他却没有直接去广州,而是拐道回到了慈溪。慈溪是啥地方呢?慈溪是蒋介石的老家。他的这一举动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刚刚考察回来,应该去向孙国父汇报呀,怎么不汇报,反而回老家了呢?

  回顾蒋介石整个人生的历程不难发现,慈溪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。每当蒋介石需要做重大抉择的时候,他都一定会回到老家沉思、思考。

  这次的蒋介石也是沉思了很久,直到有人跟他说,孙国父正在筹建黄埔军校,正在思考黄埔军校的校长人选,蒋介石就随即回到了广州。

  其实当时孙国父也没有想让蒋介石当这个校长,尽管鲍罗廷全力支持蒋介石,推崇他当黄埔军校的校长。

  但是蒋介石没有在孙国父的计划里面。在孙国父的计划中,蒋介石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副手。

  后来,蒋介石奉命筹建黄埔军校。但是还是没有提让他当校长的事情。中间又经历了撂挑子不干、苏联减少军事援助等等事情。

  在1924年的 3 月,孙国父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。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,蒋介石也正式开启了他的崛起之路。

  对于蒋介石念错字这件事情,是一个小小的乌龙。由于蒋介石是浙江人,可能与口音有关,可能与其他因素相关,总之他就是把“黄埔军校”这四个字中的一个念错了,那个字就是“埔”。

  他把这个字念成了黄浦江的“浦”。因为他当时的权势已经很大了,所以全国人也都跟着这样念,甚至新华字典也改过这个字的读音。由此可见他在当时的权势之大。

  黄埔军校是蒋介石人生的重要拐点,在这之后,他开始在反动的漩涡里越走越深,反动的结果可想而知,他的下场也早已注定。